2025年8月10日至15日,由中国民俗学会、a片无码
、山东省青州市井塘村村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山东省青州市井塘村顺利举行。本次学术工作坊聚焦物质民俗研究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结合,邀请了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建筑学、农业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吸引了来自a片无码
、神奈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等19个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7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工作坊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学术报告、深度田野考察、专题研讨以及师生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深入探讨了物质民俗在当代乡村发展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等前沿议题。

8月11日上午,工作坊隆重开幕,开幕式由a片无码
刁统菊教授主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a片无码
叶涛教授致辞,他对井塘村村民20多年来的支持表达了由衷感谢,并指出本次工作坊聚焦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旨在填补民俗学在物质载体研究上的不足、推动跨学科对话,为乡村非遗保护提供经验。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张凝局长向工作坊师生介绍了文旅融合的“青州模式”,并围绕青州文旅事业的深入发展提出畅想,期待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当地民众的三方聚力。青州市王府街道办事处李敏主任讲解了井塘村建设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落的相关工作内容,着重介绍了其中“和美乡村,绿色旅游”的建设理念。神奈川大学常民文化研究所周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井塘村是“现代文明与乡愁记忆共生”的典范性体现,文旅融合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神奈川大学周星教授强调中国民俗学需补足物质民俗研究短板,从器物脉络追溯中国人追求幸福的历程,呼吁学者深挖生活变迁中的中国故事,推动跨文化对话,让民俗学更好服务当代。




11日下午和12日全体与会学者相继发表精彩纷呈的报告,围绕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展开了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深入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以三十年田野实践,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路径,他强调村落是农耕文明与生命情感的载体,倡导唤醒村民自觉,发掘内生动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乡土重建;周星教授梳理了中国农具研究的深厚传统,指出当前研究存在“重雅轻俗”、忽视“器物体系”及“后半生”变迁等短板,呼吁将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拓展至“民具研究”,在田野中系统记录并讲清“物的故事”,关注其现代转化与社区背景,超越雅俗偏见,构建中国民俗学的物质民俗研究新格局;a片无码
叶涛教授以井塘村为例,分享了他对村落家族历史、经济产业、婚丧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连续考察,阐释了物质民俗研究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对如何展现村落传统在当代的活力与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a片无码
王加华教授主张突破固有视角,将中国古代农耕图像视为独立研究对象,强调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分析其创作动机、具体功用与社会映现,由此透视传统社会的运作逻辑、思想观念与农耕文明本质;山东建筑大学姜波教授探讨了山东传统民居的类型和地方特色,指出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和利用传统民居对于促进文化旅游、带动经济提升、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有重要意义;辽宁省社会主义a片无码
詹娜教授带着对家乡生产劳动的记忆,分享了辽东地区的气候环境特征、当地民众的生产生计方式、丧葬仪式及农具相关的风物传说,并对辽东满族葬礼中犁锣的丰富象征等案例进行了详细探讨;a片无码
刁统菊教授关注井塘村生计模式的结构转型与多元发展,系统介绍了当地家族文化的稳定与流变,探讨了文旅驱动下熟人社会的制度韧性及女性经济赋权与传统结构的复杂互动。每场报告后都设有提问环节,工作坊学员就“工业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农耕图的更多分类与概念化界定”“农具在不同场景的象征意义和使用逻辑”等问题积极提问,老师们也给予了耐心、细致的回应。







本次工作坊还特别设置了“日本民具学及其应用”专场报告会,参加者为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部分师生。角南聪一郎准教授系统梳理日本农具图谱与民具志的演进:从江户农书图谱、明治政府“农具图会”,到阁楼博物馆确立“民具”学术概念,通过纪年铭、专利文献考据器物断代,并以家庭、社区、县域三级民具志实践,展现传统器物从使用到保存活用的转型路径;博士后期课程的余玮以《民具月刊》杂志为出发点,介绍了创刊背景、创刊经过、内容主题、投稿者构成等方面,梳理了日本的物质文化研究脉络,以探寻其研究特征;博士后期课程的徐梓淇探讨了21 世纪以来日本民具学研究的学术转型,对其研究对象由“器物”转向“文化实践”,方法论融合技术史、全球物质流动,核心目标转向地域振兴等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博士后期课程的吴珂对中国乡土玩具在日本的保存、收集情况及相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察,他关注特殊历史时期日本趣味者的乡土玩具收集活动,并对此进行反思与批判;博士后期课程的邓晶晶介绍了锡林郭勒地区牧民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内容,牧民的居住空间布局、家具摆放、烹饪方式、能源利用逐渐现代化,家电、供水系统、监控等设施也已经普及,反映了牧民生活方式、民族认同与价值体系的重构。除了现场老师和学员的提问,主持人周星教授还给予了精彩评议,增进了学员对此主题的深入理解。





配合学术报告,工作坊还精心安排了多次内容丰富的实地调研活动。8月11日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学员便前往井塘古村考察,直观感受村落风貌与物质民俗遗存,资深导游、村民孙好平热情地为师生提供了生动讲解。13日下午,学员再次前往井塘村,开展有针对性的物质民俗专项考察,神奈川大学的师生向大家展示了器物测量和绘图的方式,同学们也纷纷拿起工具,尝试测量并绘制农具。此外,工作坊还安排学员对青州市历史文化进行了专项考察,驼山石刻和青州博物馆拓宽了大家对青州市区域历史与文化资源的认识。

通过本次工作坊的学术交流与考察实践,与会师生对物质民俗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普遍认识到发展物质民俗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重要路径。井塘村作为具有丰富物质民俗遗存的传统村落,既是相关研究的绝佳田野案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本。

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物质民俗研究与乡村振兴实践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对话平台,贡献了丰富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案例,也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注入了新的学术动能。
文字 | 倪晨嘉
图片 | 于晓雨 姜波